原標題:三中全會:曾經改變中國“政網路行銷治航向” 今期待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價值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蔡靖驫):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9號在北京召開,輿論普遍認為這次會議將開啟中國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35年前,也是一次三中全會的舉行讓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就此展開,它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政治航向”,也讓世界見網站優化證了“中國奇跡”的發生。回顧過去35年,每一次改革的推進都與“三中全會”這個中國最有分量的政治詞彙息息相關。以下是詳細報道: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對於這個剛剛經歷了十年動亂,曾經“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國家來說,對於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敢於在當時的氛圍中作出這樣的決定,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與政治智慧。《聯合早報》資深評論員於海生用“劃時代的歷史轉折”來肯定那次會議的突出意義:“十系統家具一屆三中全會改變了中國的政治航向,讓國家的工作重心回到經濟工作上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樣一個軌道上來。這才是一個國家正常發展、人民追求幸福的前提和基礎。它引領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國具備了拉近與發達國家差距的能力。所以我們說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
  從那時候起支票借款,髮端於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兩三天蓋起一層樓的“深圳速度”,“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街頭口號,這些伴隨改革而來的新生事物,使得這個國家日漸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包括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內,中國共產黨迄今為止一共召開過7次“三中全會”,而“深化改革”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不變主題。也正是因為這樣,在中國的政治詞彙中,“三中全會”幾乎成為改革開放的代名詞。於海生特別提到1993年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在他看來,那次會議創造性地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在了一起,從制度上解決了“姓‘社’還是姓‘資’”這是一個長期以來羈絆中國改革的歷史性難題。“1992年中共十四大決定實行市場經濟,但只是泛泛提出了室內設計市場經濟這個發展方向,但具體怎麼做大家都沒有經驗。所以三中全會把它系統化具體化,勾畫了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基礎框架,把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和原則系統化和具體化了。可以說它是中國建立市場經濟的總體規劃,也是整個上世紀90年代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行動綱領。”
  此後,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加快。不到10年的時間,中國經濟實現了質的飛躍。國內生產總值從1992年的不到2.7萬億元,猛增到2000年的8.9萬億元,人均達到7858元,提前實現“翻兩番”的預期目標。
  2003年10月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明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在這之後,中國改革思路發生根本轉變,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從單純追求速度轉變為重視質量和效益,中國的改革開放駛入科學發展的良性軌道。
  時至今日,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矚目。但與此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逐漸凸顯。“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這已成為中國社會自上而下的共識。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與前幾輪改革相比,這一輪改革的難度和阻力更大。“現在我們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或主要問題,是社會的普遍公正問題。比如說社會的貧富分化差距,還有像權力腐敗、三農問題、就業問題,甚至社會的誠信問題,都面臨著挑戰。我們必須把這些問題放到改革的首要位置。我們現在必須以公正為核心重構改革價值,重構改革戰略。只有公正的社會才是可持續的社會,才是人民滿意的社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執政黨高層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多次明確表示,全會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範圍之廣,力度之大,都將是空前的”。對於即將開始的這場全面改革,於海生期待它會進一步釋放中國社會的活力:“教育、養老、醫療,包括戶籍制度,如果這些導致目前利益固化的藩籬一旦被打破,我相信中國社會還會釋放出巨大的活力,就像當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打破政治上條條框框的束縛,結果這個社會增加了活力,中國經濟和社會都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我們當然也期待這屆三中全會能夠起到類似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31kdy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